0536-2291591
new
center
心理讲堂

依恋的意义

2023-12-5

依恋理论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的实证支持。依恋关系贯穿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从婴儿期到老年期,依恋影响了人类活动大多数领域的发展与功能。安全的依恋是人内在安全感的基础。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安全感,对于我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潜能发挥都至关重要。

没有安全感,个体(孩子或成人)就无法接受新的学习。感到不安全,个体就会依赖过去的经验或知识(过去发生的与现在类似或不类似的事件),以及大脑中涉及前认知反应的更基本的部分。这部分会对新的、突发的、可能是威胁性的刺激产生即时反应(自动反应)。

学习非语言和语言交流的方式、节奏和意义,需要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用整合的方式激活大脑及身体所有部分的必要条件。依恋安全有利于发展个体对情绪状态及其情感表达的调节能力,也会促进反思功能的发展。

情感调节——

与父母或照料者形成了安全依恋的孩子,一般可以更好地调节他们的情绪状态和他们在相应情绪状态中的情感表达。

父母通过匹配孩子情绪的情感表达,并同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情感,来协助婴幼儿调节情绪和任何潜在的情绪。婴幼儿在形成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之前,是需要在父母的积极参与下被共同调节的。当父母不能给予这样的重复性的共同调节的体验时,比如在“忽视”情境中,婴幼儿就很有可能无法充分发展自我调节能力。这样的孩子通常表现出非常难以预料的和脆弱的情感状态,怒气爆发、焦虑泛化、强烈恐惧、难以控制自己的兴奋、或者被扰动后难以恢复平静。

依恋——

1、人与生俱来的需求之一便是向依恋对象寻求安全感。这在婴儿期最为明显,婴儿在最初几年的发展非常依赖父母或其他重要的照顾者。安全感始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包括食物、水、住所、衣物、保护身体免遭伤害,也涉及儿童的心理健康。孩子依靠父母获得社会和情感参与的经验,这对神经-心理-生物的发展至关重要。

2、近年,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恋理论及其研究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与验证。当个体处于人际关系状态时,大脑与心理的运转状态最好。当我们与那些让我们感到安全又有兴趣的人一起探索时,大脑发展得最好,功能也运作得最好。年幼儿童在社会情感文化方面的学习,以及大量的认知、生理、感觉-运动方面的学习,都依赖于他和依恋对象之间的安全感与持续接触。

3、亲子关系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在探索时,孩子可能会遇到一些让他感到害怕和不确定性的人事物,此时,孩子会第一时间回到父母那里寻求安全。安全基地给予的安全感帮助孩子去探索,而探索导致的害怕又使得孩子回到那个让他感受到安全的避风港。

被父母责罚后,幼儿通常会向父母寻求安抚,记住这点很重要。无论孩子的年龄有多大,当他们有压力时,如果他们能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支持,无论怎样都对孩子有益。孩子需要发展出从自己内心和从亲子关系两个方面寻找安全感的能力。

4、幼儿的探索尤其是从他的社会和情感世界开始的。在孩子和依恋对象的沟通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的言语与非言语的人际沟通模式。在互惠的沟通模式下,父母保有其威信,亲子关系也更亲密,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发展他们的自主性。

反思功能——

指儿童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图、愿望、价值观、信念、感知、记忆以及对他人内心世界的觉察能力。与最初的依恋对象形成了安全依恋的孩子,能够展现出足够的反思功能和技巧。

如同一个孩子没有首先体验到情感的共同调节,就不能发展出情感的自主调节能力一样,孩子也不能只是靠自己就发展出反思功能。

如果父母经常理解婴幼儿的表达行为,对婴幼儿要表达的意思保持敏感,并且依情境回应孩子的表达,孩子体验到这些,会由此发展并学习到这些技巧。父母最重要的是观察和了解他的孩子,与孩子交流他的觉察,然后以孩子的反应为指导,使孩子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心状态,并顺畅的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想法;同时孩子也能意识到父母的行为是如何映射着他的内心世界。

依恋的类别——

儿童人际交往依据安全依恋的类别可分为四类:

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

以安全依恋为基础,孩子能在依靠依恋对象和依靠自我发展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在安全依恋的关系里,独立与依赖两者并存,不分轻重。根据现实具体情况不同,有时需要依赖他人,有时靠自己是更好的选择。自立的频率随着个体的长大和成熟逐渐增多。然而对他人的依赖持续一生都存在,并且非常重要。相互依存的生命之路比习惯性独立 或习惯性依赖更难能可贵。

2、回避型依恋

儿童第二种人际交往模式的特点是尽量弱化依恋对象的重要性,试图回避依恋关系。当依恋对象无法被依赖,孩子会过快、过强的试图依赖自己。由于还没有发展出能做到自立的必要技能,孩子便试图控制大部分周围的环境,而不是参与到互惠互通的关系活动中,并最终进入到僵化的恫吓与回避型交往模式。通常,孩子会削弱或忽略情感的重要性,只是试图依靠认知的方式来做决定、指导自己的人生。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从父母的依恋史中探索他们这些回避型交往模式的可能根源。再看是什么想法、情绪和期待导致了这类反应模式,同时,父母和孩子再进一步的在互动中感受更深的情感亲密带来的安全感 。这不会牺牲个体的自立能力。

3、焦虑型依恋

儿童第三种人际交往模式的特点是尽量弱化自立能力的重要性,他们焦虑的黏着依恋对象。过度迷恋依恋对象的孩子无法发展自立能力。他们很焦虑,因为依恋对象时而在场,时而不在场,他们很害怕失去,依恋对象不能始终如一的发挥作用和予以回应,这样,孩子无法进入一种安定状态。这些孩子被描述为“太黏人”,当然这并不准确。他们其实只是在焦虑地依恋着。

这种情况,还是先从父母的依恋史中探索他们这些回避型交往模式的可能根源。再看是什么想法、情绪和愿望导致了这类反应模式,同时再安全体验个性化与自立,而不牺牲他们情感亲密的能力。

4、混乱型依恋

儿童第四种人际依恋模式的特点是无法发展出一致的人际模式,他们既无法处于安定的状态,也没有过度依靠自己或过度依靠父母。这些孩子在面对任何压力时,都可能变得极为混乱与失调,他们极端的需要控制所有的环境,以应对压力。对于无法把控的压力,他们常常体验为创伤,从而导致普遍功能障碍。这类孩子也是内隐或外显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人群。

这种情况,需要缓慢而谨慎,需要先帮助父母建立安全感后,再帮助父母与孩子一起建立安全感。混乱型依恋模式的形成,通常是因为孩子的依恋行为过于强烈时,父母被孩子吓到了,或者孩子被父母恫吓到了。因此需要探究父母在过往中是如何面对孩子的恐惧、愤怒、绝望或羞耻,而这又通常会追溯至父母小时候的依恋史。由于这类型的孩子没有发展出自立能力,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干预过程,症状才能缓解。又由于孩子也没有发展出依靠他人的能力,要发展出信任和依赖依恋对象的能力也会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面对孩子的挑战,父母还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去安全探索该如何与他们互动。

总的来说,安全的依恋关系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成长而获得的。

依恋对人的影响——

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依恋方式发展成为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内在工作模型。这些内在工作模型成为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基本假设和感知(包含思维、感觉、甚至记忆),涉及自我价值感、胜任力、爱的能力和价值观,引导我们的情绪觉察与表达。也引导着我们反思能力的重点与边界。这些内在工作模型成为我们力量和自信的来源,让我们开放、灵活的对待自我与关系的发展。它也可以是僵化或混乱的源泉,让我们经常预测困难,逃避发展的机会。

每个家庭成员内部工作模型的独特性都应该被接纳,并被视为每成员给家庭带来的丰富贡献的来源,而不应被视为对家庭的威胁。

2、安全依恋源于父母能稳定地提供有效、敏感的回应,尤其当孩子的依恋需求和行为被激活时。当父母在孩子受到惊吓或脆弱时给予了安抚与支持,安全依恋就会形成。当孩子在脆弱状态得不到安抚时,要么变得过度理性(回避模式)来降低情绪对他们的影响,要么变得被情绪支配(焦虑模式)。假若长期缺乏依恋对象的安抚与支持,或压力太过巨大,孩子则可能陷入一种既不能依靠自己,也不能依靠依恋对象的混乱模式中。

探索孩子对痛苦的反应,在家庭依恋史的背景下,将这些反应正常化,并探索是否有更适合应对压力的方式。父母也需要觉察自己应对压力的反应模式,寻找并学习以合适的方式更灵活、更有效地应对孩子的压力。

3、安全依恋关系非常适合帮助个体理解和解决紧张和失调的情绪,如恐惧、焦虑、绝望、愤怒、羞愧和悲伤。通过依恋关系,个体通常能够调节这些负面情绪,这在他们独自处理时可能做不到。安全依恋关系经常提供的安抚对于管理和整合生活压力至关重要。负面情绪在依恋关系里面显得相对渺小。

当在家庭没有习惯性的愤怒、防御和回避模式的时候,这种依恋和照顾行为自然会出现。

4、安全依恋关系也非常适合加深和增加积极情绪,如喜乐、兴奋、自豪和满足。与依恋对象分享积极情绪,可以使他们更充分、更全面的体验到这些情绪。而如果没有依恋关系,这类情绪体验的强度以及给生命带来的意义很可能也不那么大。在依恋关系中,积极情绪更丰富也更容易调节。

探索家庭的脆弱之处的同时,也会呈现家庭的力量。在探索的过程中,家庭成员会更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思想、情绪和愿望都与这些问题无关,并且能够通过更大的情绪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反过来又增加了他们之间的喜乐和自豪。

5、安全依恋关系非常适合促进反思功能和心智发展。在安全依恋的关系里,个体能够自由地觉察、探索和交流他们内心的想法、感受、意图和其他内容。当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深刻的关心时,孩子也会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到好奇,并愿意与父母讨论他是谁等关键内容。有这样的安全感,孩子也会开放地对父母的想法、感受和意图感兴趣。有了这样开放的、情感的、思想的交流,每个人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就会清晰且安全。

6、安全依恋建立在互动修复的基础上,每当由于分离、冲突、不同频、误解或目标不同而导致关系出现裂痕时,就会出现互动修复。任何依恋关系都会有这样的中断,当明确预料互动修复不可能出现时,多数依恋关系都会变得不安全甚至混乱。这样的修复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这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分离终会团聚,冲突终会化解;无论当前情况如何,这段关系总是安全且持久的。

关系,无论伤痕起因于哪方,关系修复的责任都在父母身上。否则,父母就在传达这样的观点:关系并不比冲突更重要。明确的承诺修复,去修复关系,这在维持安全依恋关系是起重要作用。

7、当冲突或退缩在家庭里经常发生时,大家往往主要关注的是家庭成员的行为,每个人都对对方行为的意义有负面的假设。依恋视角则把焦点放在行为的意义上,用不带评判的好奇心去看待行为,努力去理解行为的意义,包括它在依恋方面可能代表什么或不代表什么。

把家庭成员的行为与意义区分开来,这样,人与人之间行为上的差异就更容易理解和解决了。

8、通过体验到无条件的接纳和你就是你而被珍视,可以促进依恋安全。相对于表现为不安全依恋型或混乱型依恋模式的孩子,与父母关系安全稳固的孩子的父母,更有可能接受孩子内心世界中更多的想法、感受和愿望。

父母全面接纳孩子的想法、感受和意图,同时约束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责罚。

9、依恋理论认为,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最大影响是依恋关系的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互动关系。

构建依恋的安全感以及开放的、亲子间的互动沟通,这可以为过去和未来的行为提供灵活、弹性的基础和框架。

10、依恋理论适用的范围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依恋关系中的安全感 都是保证正常心理功能和幸福的关键。若能把生命中重要他人的连贯叙事交织于自我叙事中,便能帮助个体建立和维持一个连贯的自传体叙事。

11、孩童时期的安全依恋在成年后成为自主型依恋。儿童期的回避型依恋到成年期被称为冷漠型依恋,儿童期的焦虑型依恋到成年期被称为迷恋型依恋,儿童期的混乱型依恋到成年期则为未解决型依恋。

当成人为人父母并努力与孩子建立依恋安全时,这些成人的依恋类型就非常重要。养育过程会激活(再一次重现)父母自身童年时的依恋体验。属自主型依恋的父母,比起其他三种依恋类型,更能成功养育出安全依恋的孩子。

聚焦依恋的家庭视角,从判断父母的依恋类型开始,并协助父母整理他过去的依恋史,即使父母的依恋类型属于自主型,或者在后来建立的安全依恋关系中得到修复,他过去的某些体验仍可能被孩子的行为激活,当父母意识到其中的关联,在帮助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过程中大有裨益。

体验练习

1、回忆一下过去你在困境中向依恋对象寻求安慰的时候。

(1)回忆一下依恋对象否认你痛苦的时候。

(2)回忆一下依恋对象给你建议而不是安慰的时候。

(3)回忆一下依恋对象给你安慰的时候。

(4)比较上面提到的经历,这三种困境中的体验对你分别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2、回忆一下过去你独自面对痛苦的时候。

(1)你尝试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痛苦吗?

(2)你那时候想到过你的依恋对象吗?如果有,有什么帮助吗?

(3)当依恋对象不在的时候,你减轻痛苦的能力有不同吗?

3、回忆过去让你感到骄傲或欢乐的时光。

(1)当你与依恋对象分享它的时候,它是怎么影响你的积极情绪的?

(2)当你独自体验它的时候,它又是怎么影响你的积极情绪的?

(3)当你跟依恋对象分享这些积极情绪的时候,回应是什么?这些回应又如何影响了你的体验?

4、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对你来说,关系修复意味着什么?它是怎么影响着你和父母之间的依恋特点的?又是怎么影响家里内部冲突的特点的?那又如何影响了你与父母的情感亲密感?

5、你经常跟父母分享你的想法、情绪和愿望吗?这样能帮助你更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吗?能影响你和父母的关系吗?你的父母与你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吗?那会影响你和父母的关系吗?